亞投行應重點扶持國內過剩產能外移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張庭賓 發布日期:2015-04-07
近日,加入亞投行的創始成員國,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分量上都超過了預期,令很多中國人深感自豪。但如果冷靜下來分析,亞投行要實現預期目標并不容易,如果處理不慎甚至可能產生負面效應。
亞投行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金融支持平臺。筆者以為此戰略的初衷是:鑒于中國產能過剩,也希望人民幣走出去,因此通過亞投行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給予人民幣貸款,幫助它們的基礎設施建設,而這些建設有利于中國消化國內鋼鐵、水泥等建材以及高鐵、核電等技術的產能,中國回籠人民幣后再用以購買這些國家的原材料。如此形成一個對雙方有利的良性循環。
但在現實操作中,我們看到,這個循環需要過如下幾道關:
1.人民幣成為主要交易貨幣需要亞投行多數份額票批準,英德法等歐洲國家能否認同仍是問號。
2.如果仍使用美元,則對人民幣國際化意義大減。同時鑒于人民幣在高位,這些國家在賣出原材料獲得美元后,可能去購買其他地區較低價格的商品和投資品,難以形成持續循環。
3.亞投行貸給的項目投資者,它們的信譽和能力能否保障產生投資回報,以避免壞賬爛賬。
4.“一帶一路”的幾個關鍵節點,比如南海、緬甸、也門、伊朗和烏克蘭等地,均存在地緣沖突或隱患,一旦發生戰亂,貸款的風險如何防范?
與此相關的一個重要課題是,如果亞投行要執行人民幣國際化戰略,那么我們對資本項目要不要放開、放開到什么程度?不放開,這些人民幣只能回到中國購買建材、商品和投資品,當然對中國金融安全有利。但人民幣使用不夠方便,別國未必喜歡。相反,如果為了人民幣走出去而使資本項目自由化,在中國經濟增速下滑、樓市出現拐點、政府企業債務負擔沉重、熱錢有大規模外流之虞的背景下,中國將面臨金融安全風險的挑戰。
還有一個戰略問題需要考慮清楚:亞投行加快了較落后發展中國家的基礎建設和經濟發展,它們會不會對尚未轉型升級成功的中國產生直接競爭壓力?會不會進一步加劇地球資源供給有限性與人類消費消耗快速膨脹間的不平衡?并由此激化對大國間爭奪地球有限資源的矛盾。
這里面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亞投行應重點扶持國內過剩產能向外轉移,這不僅可以降低運輸消耗,提高當地工業化水平,也可以帶動當地就業。對中國而言,也可以增加國內產能所有者收益。并且,筆者認為,在亞投行的操作中,應避免大躍進式的投資,而應以獲取資源為目標,提高投資效率,確保投資效益。要警惕不要在外面忙活一場得到一堆爛賬,而國內卻因為資本項目自由化——而使得金融城門大開。